首页 > 课题组动态
课题组动态
THE RESEARCH DYNAMIC
Plant Science | 从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分析荔枝花性分化过程

时间:2025-11-26 阅读量:11

图片

荔枝(Litchi chinensis Sonn.)为无患子科植物,原产于中国云南,是重要的热带—亚热带经济果树。目前,中国在全球荔枝栽培面积和产量上均居首位。作为典型的雌雄同株异花植物,荔枝具有复杂的花性系统:同一花序上通常分化出三种花型,包括雌蕊退化的雄花、雄蕊败育的雌花,以及雌蕊发育不完全的雄能花(亦称隐雄花),偶见变态花或中性花。

荔枝花性别分化过程中存在两大关键生物学限制,严重制约其产量:一是雌雄异熟,即同一花序中雌雄花开花高峰期不同步或相遇时间过短,导致有效授粉概率显著降低;二是花性别比例失衡,雌花仅占花总量的10%–20%。该比例失衡引发坐果期营养竞争,过量开放的雄花及雄能花消耗结果母枝的养分,导致受精子房处于营养劣势,最终引起花期落果。


近年来,虽有不少研究关注荔枝花果发育,但其花性别分化领域仍存显著空白,既缺乏连续的花发育形态观察体系与统一分期标准,也对雌雄花分化的关键细胞学事件缺乏系统解析。



近日,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夏瑞课题组在 Plant 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“Developmental and cellular basis of sexual dimorphism in litchi (Litchi chinensis Sonn. cv. Feizixiao)” 的研究论文,该研究以华南主栽品种‘妃子笑’为材料,通过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分析,建立了标准化的荔枝花发育分期体系,明确了不同花型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及其细胞学特征,并揭示了雌雄蕊败育的动态细胞学过程。


图片
图片

荔枝的花序结构特征和开花习性

图片

荔枝花序具有聚伞圆锥花序的特征。其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级:主穗(花序主轴)、侧穗(着生于主穗基部及腋芽)、支穗(由多个花组构成)以及最基本的小花组。每3朵小花构成1个小花组,“品字形”排列,着生在一个花穗轴上,多个花组构成一个支穗,数个支穗组成一个侧穗,多个侧穗着生于主花轴上构成一个聚伞圆锥花序(图1)。

荔枝花开放具有典型的雌雄异熟特性,表现为同一花穗中雌雄花开放高峰期明显错开。其开花进程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(图1):在常规情况下,依次开放第一批雄花→第二批雌花→第三批雄能花,各批次间隔约一周。部分年份或单株会出现第四批雄花。此外,也存在成花不稳定的现象,其开花顺序可表现为“雌花→雄能花→雄花”,该变异与树体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。


图片

图1 无患子科植物的花性别分化与荔枝的花序发育

图片

荔枝花发育时期的分期体系与形态标准

图片

荔枝为单性花,花型小且花瓣退化,花萼合生为盘状花盘,表面密被幼毛;雌蕊、雄蕊与发达蜜腺均着生于花盘上。雄蕊通常具8枚饱满花药,花丝细长被茸毛,开放时呈放射状展开;雌蕊具二子房,每子房为单室单胚珠,成熟柱头二裂并下卷,表面密布乳头状细胞。根据花蕾大小与形态变化特征,可将‘妃子笑’荔枝花发育全过程划分为8个连续时期(S1–S8,图2):雌花依次经历花蕾横径0.5–1.0 mm(S1)、1.0–1.5 mm(S2)、1.5–2.0 mm(S3)、柱头伸长(S4)、花药微露(S5)、花药半露(S6)、花药全露(S7)至开放(S8);雄花及雄能花则依次经历花蕾横径0.5–1.0 mm(S1)、1.0–1.5 mm(S2)、1.5–2.0 mm(S3)、花药微露(S4)、花药半露(S5)、花药全露(S6)、花丝伸长(S7)至最终开放(S8)。


图片

图2 荔枝花发育进程的形态学与扫描电镜观察

图片

荔枝花心皮的发育进程及细胞学特征

图片

荔枝三种花型在心皮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显著差异。在花蕾发育至1.0–1.5 mm(S2)阶段,三者心皮形态已呈现明显分异:雌花发育最为领先,柱头伸长且子房内形成两个胚珠;雄花发育滞后,子房较小且未形成胚珠;雄能花虽可见子房与胚珠,但发育程度介于雌花与雄花之间(图3A2,C2,E2)。随着发育进程推进,雌花心皮持续发育完整,子房不断增大,花柱与柱头同步伸长,至S8期形成结构完整的子房,内部胚珠形态正常,柱头具备授粉功能(图3A1–A8)。雄花心皮则在S4期便停滞发育,仅残留子房与胚珠的退化痕迹,之后直至花开放,心皮组织完全败育,仅存胚珠退化形成的碎块(图3C1–C8)。雄能花在S4期心皮发育显著减缓,胚珠呈现萎缩状态;尽管后续子房体积有所增大,柱头与花柱也略有伸长,但由于胚珠持续萎缩,心皮最终无法形成雌性功能,不具备接受花粉的能力(图3E1–E8)。


图片

图3 荔枝心皮与胚囊发育的组织学分析


在胚囊发育层面,雌花胚珠内的功能大孢子经三次连续有丝分裂,最终形成成熟的七细胞八核胚囊结构(图3B1-B11)。相比之下,雄花与雄能花的胚珠均在减数分裂后发生败育,但二者的败育机制存在差异:雄花胚珠在减数分裂后直接进入败育进程,整体体积缩小、脱水并蜷缩成团(图3D1-D4);而雄能花除部分胚珠出现与雄花类似的直接败育外,另有部分胚珠可继续发育,经历功能大孢子形成、核分裂及细胞化等阶段,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胚囊,但在胚囊成熟过程中因部分细胞退化而最终丧失功能(图3F1-F8)。

图片

荔枝花花药的发育进程及细胞学特征

图片

雌花与雄性花(包括雄花和雄能花)的花药在发育早期均经历相同的孢原细胞与造孢细胞阶段。进入花粉母细胞阶段(S2–S3时期)后,雌花花药因中层与绒毡层细胞降解延迟而发育异常;至S7时期,其绒毡层仍未完全降解(图4A7)。此时,雄花与雄能花的药隔细胞已完全降解,两个药室连通为一个大的药腔,为花粉释放做准备(图4B7,C7)。雌花由于药隔细胞与药室内壁未能正常木质化并降解,花药无法开裂,导致花粉粒无法释放(图4A8)。


图片

图4 荔枝花药发育的组织学分析


基于可育花药的细胞学特征,研究进一步将花药发育过程标准化划分为11个时期,并与基于形态特征的8个花发育时期建立了系统的对应关系(图4D1–D12;表1)。


图片

表1 荔枝可育花药发育进程(11阶段)中的主要细胞学特征



本论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,园艺学院郑家坤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,秦政博士与夏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已毕业硕士生宋超琼、冯秀文,以及在读博士生孙卫健、苏兴玲共同参与了论文的设计、分析和讨论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32402528和32372665)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(GZC20240509)的资助。


图片
图片